1多生娃可破限购
生娃,可破限购,是今年楼市救市过程中的新发明。
10月9日,四川省发布了《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实施方案》,其中提到对生育二孩、三孩的家庭放宽购房资格条件等。
根据澎湃新闻的梳理,截至目前,全国已经有40个城市出台了类似的政策,也即多孩家庭可以突破限购,多购买一套房子。

这个举措的发明者,最早是江苏无锡。
4月25日,无锡卫健委发布了《关于积极推动改善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家庭居住条件的通知》,其中明确提出:
生育二个孩子及以上本市户籍居民家庭,可以在限购区域新增购买一套商品住房。
此举的目的非常明显,一石二鸟:
第一,以房催生。通过允许多孩家庭可以突破限购的政策,鼓励年轻家庭多生娃。
第二,通过放开多孩家庭的限购,来实现去库存。
无锡能够成为此举的首创者,有其特殊的背景,无锡是一个老龄化、少子化非常严重的城市。
根据无锡统计局披露的数据显示,无锡60岁以上老人占比19.75%,65岁以上老人占比14.65%,已经处于深度老龄化社会。
同时,无锡的自然人口已经连续两年负增长。过去几年无锡出生人口一路下滑,2021年创新低,即将跌破3万人。

制图:城市财经;数据:无锡市统计局
老龄化与少子化,在人口即将转向的当下,已经是普遍现象。所以在无锡出招之后,一大波城市纷纷跟进。
扬州是第二个出招的城市,且力度更进一步,提出,生二孩以上家庭,可以不再受限购政策约束。也即想怎么就怎么买,想买多少套就买多少套。
后来,南京、东莞、成都、长沙、青岛、杭州等热点城市纷纷跟进,目前有40个城市官宣。
2一石二鸟还是竹篮打水
以房催生,以生去库存,这样的一石二鸟之计策能够实现吗?当然不能,结果必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
以首创者无锡来说,在无锡发布以房催生,以生去库存的措施之后,到9月份,无锡的新房成交量环比依旧下跌23%,同比依旧下跌48%,前三季度累计成交较去年同期下跌了57%。
去化周期已经延长至23.6个月。
数据是最好的说明。

逻辑很简单,越来越多的人不愿生,是因为没钱生。越来越多的人不愿贷款买房,是因为囊中羞涩。
第一,解决不了生育率。
前几天本号写过一篇《养娃压力全球第二!官方确认,人口即将负增长》的文章,其中就具体分析过当下的生娃养娃压力。
当下,中国的养娃压力全球第二。根据育娲人口披露的数据显示,中国目前的平均养娃到18岁的成本是人均GDP的6.9倍,位居世界第二,仅次于韩国。
这意味着,中国的人均养娃成本可能不是最大,但压力绝对是全球前列。

以此计算,2021年,我们的人均GDP是8.1万元,也即养娃成本得55.89万元。
55.89万元是个什么概念?2021年,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.51万元,也即想养大一个孩子,得耗费一个家庭16年的收入。
这还没算上读大学的费用,如果包含读大学费用,育娲人口披露的数据显示,平均费用在62.7万元。
在文章中,我还特地梳理了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的养娃压力。
就养娃成本来说,上海最大,养娃到17岁的成本超过100万元,其次是北京,接近100万。浙江、天津、广东、江苏、福建、辽宁、湖北。
就养娃压力来说,经济欠发达的甘肃最大,养大一个孩子到17岁,需要耗费一个家庭16.2年的收入。
即便是压力最小的西藏,也需要耗费11.75年的家庭收入。

制图:城市财经;数据:育娲人口、国家统计局
这还是养娃的压力。再算算结婚的成本,以及结婚后女方要抚育孩子无暇工作,压力又会陡增。
现在不比过去,养大成人就可以,现在的父母都想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孩子培养成才。
然而,面对着生活的压力,很多人结不起婚,也生不起娃,这才是导致结婚率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关键。
你说允许多孩家庭突破限购,可以多买房子,这不是在减压,而是在增压,能顶什么用?
第二,解决不了库存。
生娃养娃已经让很多家庭捉襟见肘。更为关键的是,在GDP增速放缓的当下,在不确定性充斥着所有行业的当下,不少人的工作与收入充满着不确定性。
在这种买不起房的人越来越多,有能力买房的人,也不敢买,都想着存钱。这些央行披露的数据都有佐证。
昨天,央行披露的三季度《2022年第三季度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报告》再一次证明了。
《报告》显示,当下12.2%的居民认为收入“增加”,69.7%的居民认为收入“基本不变”,18.1%的居民认为收入“减少”。预期减少的人更多。
在就业方面,9.7%的居民认为“形势较好,就业容易”,45.1%的居民认为“一般”,45.2%的居民认为“形势严峻,就业难”或“看不准”。细品吧。

来源:央行
同时,倾向于“更多消费”的居民占22.8%,倾向于“更多储蓄”的居民占58.1%,倾向于“更多投资”的居民占19.1%。接近60%的人,都想着存钱而不是消费和投资。
3如何才能解决生育率和去库存
如何才能解决生育率和去库存,两个词,减压,增收。
育娲人口机构给出了预测,通过教育改革,减少高考内卷,降低教育成本,如果力度够大,可以提升10%至30%的生育率。
给购房补贴、给现金和税收补贴,如果力度合适,也能实现20%左右的生育率提升。

教育改革牵扯的利益太过复杂,无法一蹴而就。只能盼望着降房价来减压,房价下降,租金下降,减压效果最好。
然而困难和阻力也很大。去年以来,房价稍微跌了一点,各地就受不了,开启了各种限跌操作,开启了各种托底楼市的措施。
降房价不仅是解决生育率的好办法,也是解决库存的好办法。
在房价高企的当下,买得起房的人基本都买了,剩下的都是买不起的。要调动这波需求,唯有降房价,或者增加收入。
但房价想要有实质性下降,难度很大。因为房地产是国民经济第一大支柱,也是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,无论中央还是地方都在求稳,只有稳楼市才能有助于经济增长,有助于财政增长,有助于就业增长。
所以,这是个难题。所以才有了从去年下半年就开始的各种托举措施。
但政策已经失灵、市场也已经失灵。任尔东南西北风,楼市依旧纹丝不动,仍维持在低位。
在购买力难以复苏的当下,在人口即将转向的当下,即便房价不会出现大的波动,也会陷入持续的阴跌当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