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前几天就看到网上的视频,郑州银行与当地房管局扯皮到底谁该为预售资金挪用负责。
银行的意思很明确:
就是听招呼干活的,资金拨付都需要相关部门盖章。
郑州房管局不接这个锅,表示:
银行这种说法与事实不符,将追究银行责任。
这倒成了一笔糊涂账。
听起来好像是条块之间的问题,条条是金融系统,块块是当地政府,两者在事权上出现摩擦了?
但是郑州银行其实是城商行,城商行前身就是城市信用社,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千丝万缕,条条和块块的关系一时间还真不太好理清。
这笔糊涂账最后是否会有答案,我们可能要再等一等了。
不过,这并不是房地产这些年来唯一的糊涂账。
2下面就来简单捋一捋。
房地产这笔帐算起来,就要追溯到上个世纪末的分税制。
改革开放以来,中央放权给地方,在财政上实行包干模式,激励地方发展经济的积极性,但是造成一个问题,中央没钱了,基本预算都做不出,还要向地方借债。
朱总在任的时候决定改变这一状况,和地方谈判推行分税制。
分税制不但税收收入集中于中央,税收权力也集中于中央,带来的结果就是地方财政困难。
当时解决地方财政困难主要靠转移支付,但是彼时的转移支付额度也不如现在,很多地方财政困难,特别是处于空心地带的乡镇财政更是举步维艰,还出现了乱收费乱摊派的现象,这块我好像还有点儿时的记忆。
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,地方的财源必须要扩充,这个时候随着城镇化的推进,土地财政就应运而生了。
当时的土地财政还比较简单,看个公式:
土地财政=土地出让金+土地相关税费+房地产建设销售税费
有了这笔钱,地方的财政一下子充盈起来了。
但是这里也有一笔账:
地方的财政收入分为一般预算收入+土地收入,一般预算收入是有明细的账的,但是土地收入却是一笔糊涂账,在当时是不纳入预算的。
也就是说,卖地收入有多少,钱花到哪里去了,很不清晰,用一个形象的说法:
其实是地方另立了一个财政体系,俗称小金库。
其实不止是地方是糊涂账,地方的地方也是糊涂账,每个区也不是很清晰,我所在的城市,就有一个区的GWY举报另一个区的GWY年底发的奖金太多,因为发奖金的那个区当年建新城卖地赚的盆满钵满,引起了不满。
这个现状终于在2021年的时候开始打补丁,随着国地税合并,地方的土地收入也开始纳入一般预算管理,意思就是卖地收入还归地方,但是账本要给中央看一下。
阻力还是不小的,为什么要纳入一般预算管理,不止是小金库这一个问题,还牵扯到更大的债务问题。
那就是从土地财政转变到土地金融。这笔帐就更糊涂了,到现在都理不清。
城市建设需要大量资金,吃财政饭的也越来越多,卖地还是太慢了,土地金融来钱更快。
把土地特别是无商业法开发的公共土地直接抵押给银行,地不用卖税不用收,钱直接就到账,但是地方不能把银行当提款机不能直接借贷,那就成立城投公司,把土地直接注入城投,让它向银行抵押贷款。
这直接从收入变成债务了,而且同样不清晰,成了地方隐形债务。
这个隐形债务总额有多少,现在估计也不明确,有数据说是40万亿,但是实际估计不止。
这么大的债务,很多地方为了政绩上马烂尾工程,最后别说本金连付利息都成问题。
所以,为了给这笔糊涂账买单,才有了2015年开始的房价翻番,把债务转移给居民。
但是这个买单的后果,现在看起来副作用也不小,当然这些就是后话了。
3结语
从宏观来看,房地产的大糊涂账主要是财政收入和隐形债务。
但从微观操作来看,房企、监管、居民,开发、建设、销售……其实小糊涂账更多。
这些问题在房地产繁荣期都被掩盖了,地方卖地搞建设,房企空手套白狼,居民连夜摇号买房子……
但是现在房地产不景气的时候,这些小糊涂账都开始出来了。
是时候好好算一算了,在没算好账之前,还是要谨慎投入才好。